本文于2017年录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 周密
大气科学专业,其前身可上溯到1961年创办的中山大学地理学系气象学专业,目前和应用气象专业一同隶属于大气科学学院。由于新学院的成立,2016级的培养方式将和往届有所区别,因之,本篇导读所介绍的内容仅做参考。
大气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其名称对很多人来说会比较陌生。但是,这个学科的分支中,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天气与气象领域,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短期可以根据雷达回波等资料做临近降水预报,为户外活动的举办、上下班的出行提供建议;长期可以根据环流形势预测一周后大范围的降雨、降温抑或是持续高温等天气强度及范围,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极大帮助。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领域,聚焦于空气污染及雾霾等舆论热点话题,分析污染物的来源、输送、转化及降解的机制,分析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居住环境等。气候领域,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研究问题,探讨大气环流、季风的变动等对于某一地区的影响,探讨“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诱导出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等等,这部分内容甚至和政府间谈判及政治博弈有关联。大气科学还有海洋与大气等其他学科分支,在此不一一列举。
学院的专业课程即涵盖了上述所有的热点领域,每个领域均有一个或多个团队进行有关的课题研究。学科相关的课程设置遵循循序渐进的模式,从大一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气科学基础等基础知识,到大二的数学物理方法、流体力学等进阶内容,再到大三集中学习各个领域的专业课程,辅以线性代数、程序设计、计算方法等课程,最终让学生具备夯实的数学、物理及程序设计等知识,以及综合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学院对于本科生的培养遵循“多元化”原则,提供了多个平台,并充分尊重个人意愿,以自主学习为主,导师一对一、一对多指导为辅。除了常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参与到诸多课外活动中:大气探测实验室提供了气象观测的平台,以供学生熟悉一线的观测员的工作内容,并将所学的专业课程运用到实践中;数值模拟与分析实验室提供了天气预报及会商的平台,以供学生熟悉一线预报员所运用的资料及预报思路,了解天气会商;一年一度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导师和课题的平台,以供学生根据自己对于专业某领域的爱好做出选择,并做出深入研究;学院定期举办的“风雨论坛”及学术报告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大牛们”的平台,以供学生和各前沿领域的研究者深入沟通,了解专业最新的成果,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除了学术领域,学院注重本科生全方面的发展。学院内外有诸多学生社团,既有学生会、团委这样的学生组织,又有辩论队、合唱团、吉他社之类的兴趣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提供给本科生合作、沟通及交友的平台,也给予了他们通过各项活动的筹备、策划、与举办来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学院每年有许多境内外交换生项目可供本科生申请,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经过四年的培养,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有:国内升学、境外升学及工作。其中国内升学又分为本校升学及外校升学。
在升学方面,主要是通过保研、考研及申请的方式前往国内外各高校进行深造。就12级大气科学专业而言,有17%的同学获取了保研资格,其中有4人保送北京大学,1人保送清华大学,2人保送中科院大气所,3人保送本校;境外升学的同学则成功地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高校。
在就业方面,若从事本专业工作,毕业生主要是前往各级气象局、气象台、民航部门或空管局,在华南地区,上述部门中本专业毕业生占比较大,且不少部门的“一把手”即是本专业的师兄师姐。若不从事本专业工作,可以根据自己的社团经历及实习经历,前往一些知名企业,例如近年就有毕业生前往恒大地产。
总而言之,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是一个自由又多元的平台。胸怀大气,不忘初心,在这里可以探索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