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2年录入/高2011级22、26班 陆琳玲
学术氛围:
作为中国三大法学院(一说是清北人,一说是北大人大中国政法大学,反正都有人大)之一,我们老师的说法是:中国未来的法治建设就靠你们了啊!任重而道远。所以,学术氛围必然要浓,包括老师们的学术研究和学生们的学术活动都是很活跃的。但是,最近几年,可以说,整个中国的学术氛围都是怪怪的,现实主义也在大学生中抬头,更多的人不再选择学术生活,而是希望早日步入社会,于是,学术慢慢变成了学习。但是,无论你的打算是什么,人大法学院必给你一个灿烂未来。
活动氛围:
在人大,法学院是大院,但是此大非彼大,法学院人数较很多院是很少的,她的大只是在于法学是人大最好的专业之一。然而,由于人数比较少,在各个活动中法学院就显得比较低调,没有像财金经济商学院那样,在各个活动中都崭露头角锋芒毕露。但是,如果你是个积极分子,也不必担心,机会是少不了的,在大学,机会永远是不会少的。而且,个人认为,法律人都是应该低调的。
**学院专业:**整个学院只有一个专业,那就是——法学!
专业介绍:
我觉得法学这个专业没什么好介绍的,就是法学,书面意思是法学,深层意思也是法学,不像其他专业的名字让你百思不得其解,法学就是法学!
就业方向:
通说,法学专业出身社会就是螃蟹,横着走。意思就是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法律人才的,不愁没工作。但是,大家肯定也听说过什么就业困难专业排名,法学总是首当其冲。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国为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想培养出大量的法律人才,于是,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法学院,像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类理工学校都有法学院(只是单纯的陈述事实,无感情色彩)。于是你们就懂了,基数如此之大,而有些法学院的法学培养成绩又不容乐观,并且经过了这么多年,于是,法学就成为了最难就业的专业。但是,人大法学院作为中国最好的法学院之一,愁吗?不,愁的只是你有没有认真学习。
虽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法学人才的,但是我们毕业后的选择主要是以下几个:首先是升学,考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关于留学后面会详细介绍),之后再工作,可以去搞研究,可以在大学当老师,也可以出身社会(在社会上的工作与后面本科就业选择相似,只是起点高低的问题吧);其次是本科毕业就工作,要提醒一点,法学学生一般都要参加司法考试,获得资格证书,没有证书就想工作还真有点难。可以考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可以去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分为外国的和中国的,还可以去企业里面做法务工作,外企、国企,各种企业,包括金融类的、NGO等等,反正企业的选择范围挺广的。主要的就是以上这些了。
留学情况:
我想,每个学子都有一个留学梦吧。有一种说法是法学专业没必要出国留学,原因是外国的法律和中国不同。其实,这种说法不妥。当今中国的法律和德国、法国、日本属于同一个法系,如果要往前追溯,清朝末年变法的时候我们就是向这三个国家学习的,你说如今还有没有学习的必要呢?所以,法学专业留学德国、日本的很多,我们的很多老师就是这样。然而,语言问题又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事在人为,要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至于留学英美,英国和美国的法律和中国确实不是一个系统,但是法律最基本的原则是相通的,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而且,也不是像其他人说的,如果回国就业那些知识就一点用都没有,你要相信,中国和美国英国已经建交了,只要打交道,法律人才就不可或缺。另外,如果你愿意,并且能够,也可以留在国外从事法律工作。这里我只是陈述一下学习法学并不会阻碍你的留学梦,而具体的操作过程以及留学需要的条件就不提及了。
课程详细介绍:
我们这一级(每个年级有可能不一样)的总学分是165。
其中,必修课107,包括全校共同课43,学科基础课27,专业必修课37;选修课42,包括专业选修20,全校选修22;其他学习16。
学习法学以来,总是有很多人问我,你们都学些什么啊?难道整天都背法条么?这种问题真是让我无语凝噎。现列举一下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全校共同课:就是些教育部要求大学生必修的那些课程和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汉语等等;专业选修,是更具体细致的法学研究;全校选修则是与你的兴趣有关啦~当然还有抢课的因素。其他学习是社会实践、实习等等。
学科基础: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宪法学、民法总论、刑法总论、经济法
专业必修:刑法分论、民法分论、商法、知识产权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物证技术学、证据法、环境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每个年级安排学习这些课程的时间或许会不同,比如2010级是在大一上学的法理学,而我们2011级是在大一下学的法理学,但这些课程内容是固定的)
真是非常抱歉,笔者目前只完整的学过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宪法学、法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还正在学习过程中,所以有些东西还真说不上来,只能简单说几句。
中外法制史,顾名思义,就是介绍各个朝代、各个国家的法律以及他们在时间、空间上的承接、相互影响。这两个科目还真是个记忆的活儿,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重要性启发性,大概跟历史学科一样:只有知道自己来自何方,才能明白自己该走向何方。
法理学,这是真正的法学的学科基础,法理学有个名字叫法哲学,主要是一些形而上的概念、原则,相对枯燥,但是不学你就不能入法学的门。
宪法学,注意,这个课程并不是只介绍中国的宪法文本,也不是只背宪法法条!而是,介绍宪法的思想、原则、历史发展,介绍外国(主要是英、美、德、法等)的宪法,宪法文本其实涉及得很少,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案例。另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主要涉及的是两个方面,公民的权利义务和国家机构。国家机构自然是介绍国家机构是如何构成的,权力如何分配,权力之间如何相互制约;公民权利义务的问题很多很大,单单一个“自由”便可以说很多,笔者在此便不细说了。
在这里,笔者更想说的是,请大家一定改正对法学学习的错误印象,难道你们整天都背法条么?NO!背了法条但是不会用,有何用?法律终究是一个务实的学科。你背下了所有的法条便能判案子打官司么?你搞法学研究只知道法条就可以了?况且,实践中很多时候找不到法条,那该怎么办?就拿我们的课程来说,学习中我们大多是中外对比学习,比比,仅仅一个“三权分立”制度,在每个国家都不一样,哪一样比较好,各个国家都觉得自己的好,那中国又适合什么样的呢?还有,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民权法案,字数虽然很少,但其是美国宪法中的重中之重。那它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的?在美国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在对民权法案提出挑战,美国人为了“自由”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等等等等。在笔者看来,这种法律的思维方式,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法律的精神,是本科教学的目标。诚然,法学专业确实背的东西比较多,但背的东西更注重法律精神实质。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国家的司法考试中需要法条的大量记忆和熟悉,毕竟那是一个资格考试,不熟悉中国的现行法律必然没有那个资格,但是,如果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法律,有了那个资格也只能是,仅仅有了那么一个资格证书而已。
笔者的吐槽:
填志愿无外乎三个决定,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
城市,北京的资源真的很多,比如图书馆,我经常在人大的图书馆里借不到我想要的书,这时候,我还可以去北大图书馆(当然,图书馆仅对本校学生开放,但是可以找北大同学帮忙),可以去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等等等。图书馆的资源除了书,还有各种数据库,那是海量的数据和资源啊。还有,各种讲座,即便你所在的学校里讲座不多,但是北大、人大有很多啊,另外,社会上的公益讲座也是很多的。再举个例子吧,我想,加入某个歌手要开演唱会,首都总不可能不来对吧?北京的优势在于,它是中国的首都,他拥有中国众多的高校,高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笔者觉得,有可能理工类对这些资源的需求不是很大,但是文科类的,不可或缺。
学校和专业,填志愿的时候免不了在学校和专业之间纠结。笔者认为,分高选学校,分低选专业。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人一心想读建筑,抱着能上北大的分去了同济。其实要想不纠结关键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BUT!最纠结的莫过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当初的笔者,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自己具体想要什么的人,但是!我至少还是知道我是没想过要学法学的啊!可是……简直是误打误撞啊!好吧,往事不堪回首。)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尽量让自己的分数分有所值!!!
希望你们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