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5年录入/高2011级10班李鲲
我书写内容为两部分:一为部分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名词的诠释;二为个人对专业、大学选择的看法。如果其中有什么言语漏洞之类的,请谅解。
大学是什么?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想知道的并非大学的定义。
部分同学眼中的大学是什么呢——大学上了就行,将来混个文凭就好了;60分万岁,不挂就OK;不挂很容易,考前突击突击就可以了;大学就是玩玩,培养人的交际能力……
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十二年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将学生的炮火对向了大学,似乎上了大学就自由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必须要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大学是什么?在我看来,大学是一个相对高中而言,你可以更为自由地安排自己时间的地方。大学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更多玩耍的时间,而在于你能够自己安排的时间,你所接触到的不同群体,你所干的一系列事情。
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个前提,大学的重点依旧是学习。
大学仅仅是人生下一个四年的开始,而不是一切的结束。之前的十二年多是父母、老师的安排;从现在开始,一切靠自己。它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所做的事情的开始。
大学为什么要分专业?专业又是什么?这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简单的解释就是:选择一个方向,放弃不需要的课程,以应对以后社会工作。专业点解释:即因社会的供给要求不同,及个人时间局限,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进行单方面深入学习,从而以达到社会资源需求点。
我国大学专业大类为十二个:(1)哲学;(2)经济学;(3)法学;(4)教育学;(5)文学;(6)历史学;(7)理学;(8)工学;(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
同学们看到这十二个分类是不是特别的头疼呢?其实我看着也很头疼。不要太过紧张,这只是十二个大类,在十二个大类下面还有更为细致的类别,也就是所谓的系,那个系就是在高考志愿中所需要填报的。
那怎样选择选系(专业)呢?
选系意味着你本科阶段将会就你所选的专业进行系统性、专业性、单一性学习,它也决定了你研究生方向的发展难易以及选择面的宽窄。
系应当如何选?专业又当向何发展?这是高中毕业生面对的一大难题,这也是本份概述所属活动的宗旨所在。这里的大类里面所包含的系不一定像想象中那样细分,具体内容会在后面讲解。
大学和专业放在一起之后,最让人困惑也是最唬弄人的便是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专业排名。
这些排名有什么用呢?
大学排名是由民间诸如武书连此类人通过大学各项数据的分析得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学校对排名人的影响力强弱而改变。
高中毕业生所接触到的报考信息均为排名靠前的大学,我不否认这种想法的正确性,但是不能够以排名论断你对于大学的选择的。排名榜单各种各样:综合性榜单、工科榜单、医学榜单等等。对于这样的排名可以看一下,但更多的应当关注于专业本身。
专业排名则是教育部根据大学每五年该专业的科研成果、实验项目,以及已有的科研设施、科研资源进行的综合性分析,从而得出的榜单。
专业排名的意义在于让你对于该校的该专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排名靠前意味着你的老师会更厉害,比如我所在的北航计算机,主课都是教授而不是讲师(可能排名靠前的专业都是如此,这不是广告)。而另一个意义在于你大三大四之后的学习,以工科为例,大三大四可以进实验室。专业排名靠前的好处意味着你的学院会提供一些比较好的实验室以及实验项目给你选择,这对于以后想要发论文出国的同学来说很有价值。
同时大学排名和专业排名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你工作时拿出去比较有用,这个东西涉及工作范畴,我们在第六个问题里面详细说。
我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大学和专业的排名,目的只有一个,提醒少年们不要盲目的去根据榜单选学校、选专业,这部分内容会在下文细说。
录取分数线体现了一个大学在该省份的录取状况,以及其在全国大致上的录取状况。大学录取分数线和中考时高中的分数线一样,代表了你所要面对的那批人的平均水平。
如何看大学录取分数线?
我们要知道大学有满录和断档两种情况。大学录取的划分并不是根据人数来划的,而是先大概根据报的人数划上一个线,然后再后期调整。满录意味着最低分数线会被抬高,这情况比较少见。而断档则意味着没有招满,最后会不得不录取划分线以下的人。比如2010年北航重庆地区就断档了,北航的正常录取分数线应该是在640左右,但是最后补录到534。
虽然有如上的例子,但是在这里需要强调,请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学校的分数线参考依旧是它的平均录取线,而不是补录线。
另外分数线是受诸多条件影响的,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该学校在该省份的热门程度,所以报考时请不要唯分数线是论。
这个问题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很关心的问题。四年前分系的时候我问我们系一个教授,教授回答:“你读研必然就可以找工作。”当年我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如今我本科毕业便工作,对于这一个问题有了更多考虑。
我个人的想法是,选专业的第一需求是兴趣,然后再考虑其他。本科毕业找工作,需要选择就业率高的专业(一定要有兴趣啊),比如电子、机械、计算机等。但是有读研的想法,那么可以在大的范围内随意,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读研应该是比较多的,读博则需要再考虑。基于这样的选择,本科的专业兴趣为主最好。如果真心以本科毕业工作为目标,那么如上文所说,需要选择就业市场广泛的专业。
专业的选择应当以个人的兴趣以及个人的规划为主,所以高考后请做一个粗浅的规划,不至于茫然;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是幸福的。
这部分内容详细阐述有关大学、专业选择的问题。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为何选择?选择什么?怎样选择?
我认为选择应当是为了理想。
那么理想是什么?我们可以把理想和梦想暂时地等同,从而进行简单描述。人这种生物,每个不同的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逻辑以及认知态度,从而有了不同的理想。我至今仍很怀念高三那年开学时,张校长在南开的午晴堂给我们的讲话,强调的是一个“觉悟”,觉了,悟了,那么就成了。
理想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由个人对于未来的期盼描述成一个方向,或者达成某一成就。
作为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之前,需要明确的是自己的理想。即使模模糊糊,也要有一个方向。我们不强求具体到什么程度,但是需要有一个大的框架。这个理想可以微小到金钱得失,也可以大到国家利益;我们不去比较也不作任何评价。
个人理想犹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你的选择、你的未来。没有理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寻找、不去思考。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个体而言,重要的不是他的思想高度或者他的知识积累,而是他是否还在用激情充沛的心在寻求答案。
我们为何做出选择?我认为是心中最为根本的愿望,也就是理想;对于理想的渴望作为原动力驱使我们行动,并且实现它。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应当怎样选择之后,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自己要选择什么。我们选择的东西从开头便一直在说:大学、专业。这两者之前介绍过,这里更为详细的说下我的认知。
大学决定的是你所接触的那一批人,大多也就是未来你所要接触的那批人。大学之间虽然可以互相交流,但是你终究会发现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学校氛围。大学将会带给你它的氛围,你在那里生活四年甚至更久,无论怎样都会被影响。
专业同样会影响你的成长。当四年过去,你会明显的看出搞科研的人和搞艺术的人的差别,工科生和理科生甚至都会有明显的分界线。把一个学计算机的和学经济的放在一起,从表面都可以辨别码农和白领的区别;又或是哲学和历史的放在一起,说话说不了两句就能很清晰的判别。
面对大学和专业我们应当怎样选择?在我看来,专业不一定合乎理想,但是一定要为你的理想服务。它是其中的一部分,不一定一开始就和理想相符合,但是你一定要通过它,或者经历它去实现理想。
对于大学的选择让我想到不久前和人讨论的一个话题:建立在报考同一个学校的基础上,你到底是决定回去复读一年重新报个专业,还是读上一年再转专业?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当你读过大学之后必然是读上一年再转专业。倘若前提改变,那么必然是回去复读换个学校。因此,学校很重要,对于学校的选择,在大多数程度上大于专业的选择。
如同那句话所说的,一个专业只是影响你的知识,而一个学校则影响你的成长。就像很多读清华北大的,只是为了进入学校,而无论专业;因为专业可以一年后再转,但是学校却不是能够轻易再进的。而当脱离了清华北大之后,再而降到北航这类甚至更低的学校,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据专业在选学校。这个概念并不是相对而言的,我所说的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并非是以自身所处阶段为标准,来定义最好的和较好的学校;而是我就认为如同北航这样的学校你就得看着专业报考。另外有关转专业虽然不是件麻烦事,但是也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调剂的专业你是否有学得下去的心情。这个涉及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你个人的坚持,这点很关键。
有关志愿填报,我的观点只有一个,选你自己能够选的里面最想要的,或者你能够选的最好的;顺从你的心意去选择,不要勉强。也许高考后志愿的录取会有不如意,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不公平但是却又异常公平的事情。在志愿选择的时候尽量现实,可以心存侥幸,但是请不要将一切寄托于运气。选专业是四年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东西的激情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如果觉得无法挑专业,那么尽量挑一个专业相近的学校也是好的。
高考后,很多东西、很多认知都会发生改变。若干年后你会发现高考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在自己尚能争取到的范畴内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便是你们所能做的。
← 填志愿心得与大学体验 大学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