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 学校综述一

本文于2013年录入/2012级3班雷芷童

化用校友林夕先生的话来作题目,期待说明的是两个事情。一个事情是“可爱”就是笔者对于现今大学的描述,另一个事情是,这种判定是相当之主观的。

先从第二个事情说起吧。对一个事物,例如对一间大学,用“可爱”或者“可恨”的描述已经是比较感性和个人的评断了。况且,还加了一个“我”字。这个字是第一人称,是宣称呼告,是态度鲜明,是特定视角。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权威性。“这事情我就是这样想的。”要是没有一点地位和公信力,这样的话说了也没有听众的。这就部分解释了谦卑的学者很少说“我认为”,也部分解释了港大CAES(关于教授如何写大学学术英语论文的一门课)的课程要求少用主动时态,多用被动时态。(笑)因此,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这篇文章,还有其他所有文章的时候,能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篇文章不过是一种描述,是一家之言,是一种供我们思考的材料。其次,所有的作者们也是曾经跟你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打个电话就可以出来吃个烧烤的人。所以,权当听我们聊一聊大学的生活就好。思考的主动权在每个人自己手里。

然后就可以意识流地说一说“可爱”了。香港的可爱或许得在这里住下才能感觉得到。她的可爱可以是可以是海港城,可以是油尖旺,甚至可以是海洋公园,还有迪斯尼。当然同时,她的可爱更是中环星罗棋布的画廊,是上环的老街,是黄竹坑的艺术工作室,是旺角某大楼12楼的一家书店,等等等等。还有那么多的瞬间。是一次参加完一个workshop,一群大学生坐在一家茶餐厅里喝下午茶,一个本地的同学说“请一定告诉你们其他内地的同学,多多支持香港本地的产业。”(的确,在西环,那么多开了几十年的老店被不断高涨的租金逼得关了门,中间的原因有一大部分都是内地游客过来购物,挤压了本地的市场。)还有在这里住了两个月之后,去了上海一星期再回来,站在机场就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

港大的可爱,在于亲近,在于诠释了“母校”的含义。母校是一种关护,在几次在深圳过关的时候,警察叔叔看了护照都会说“HongKongU是个好学校”。是一种照顾,是中秋节的时候本地同学的月饼,过节时候的“到我们家过节”的邀请,还有春节时候保洁阿姨的萝卜糕和贴在冰箱上的小纸条“小美女们,已经帮你们收拾了冰箱,过期的都丢掉了”。是一种贴心,是在期末复习期间每去一次canteen都能领到一个红苹果,是港大cedars(一个超可爱的部门)送给所有学生的劲过苹果。是没有阶级,是我们的参访团队想访问徐校长,发了一封邮件,两天后就回复,一个星期后就去校长先生的办公室进行了访问。是走在路上遇到professor他会跟你开玩笑打招呼。是一种经验的传递,是完全不同的课堂和通识教育部办的各种活动。想到那句话“港大是一个学生坐着校长站着的学校”。除去玩笑不谈,但看到一个活动里一群学生就在陈凯歌椅子旁边席地而坐,一边偷偷照相,一边装认真听讲,还是很温暖的。港大其他让我触动的地方一言难尽,hallculture、o-camp(thestudentunion?!)等等。一言难尽,一是值得说的太多,一是她早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反倒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了。就用一个学长的话结“港大是一个能实现你所有可能性的学校。”因为在一个港大学生的背后有整个学校,整个学校的资源、人力和professor们在支持他。如果你来到这里,应该能有所体会。

然而身处香港,依旧有一些情理之中的矛盾和困难。比如时不时Facebook上会有一场骂战,时不时弄出些社运抵制内地化,时不时别人知道你是内地来的就会有stereotype。但是又怎么样呢。就像当时几个好朋友去深水埗看小剧场,一个演内地人的台湾演员在演出结束之后对我说“两年前我就决心学好广东话,因为我说国语他们会歧视我。”当时我的回应是“这是大局和历史决定的事情,我们每一个被牵连的人又能做些什么呢。不过是做好我们份内的事情,过好自己的生活罢了。”于是我依旧每天看一部剧学广东话,虽然有时候去canteen还是会给我错的东西。依旧坚持自己的生活,为他人考虑,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充满热情,强迫自己尝试曾经惧怕的事情。然后不去在意别人是localornon-local或者别人以为我是localornon-local.用一个地方去identify一个人总归是不那么公允的,我会更喜欢看到每个人的独特性。虽然我和许多人的态度是这样,然而现实是,仍然有一小部分的人会被这样的心理所困扰,至于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因此,这仍然是报考港校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挑战)

最后谈到文学院。当时报考文学院两个原因,一个是想跟张爱玲做院友(笑),另一个是文学院课程范围很广,有许多个人可以探索的领域。

先介绍下港大文学院的组成。文学院(facultyofarts)分为4个School与3个Centre,分别为SchoolofChinese,SchoolofEnglish,SchoolofHumanities,SchoolofModernLanguages&Cultures,CentreforAppliedEnglishStudies,CentreofBuddhistStudiesandCentrefortheHumanitiesandMedicine(跟医学院合办)。大家可以看出Chinese只是artsfaculty里面很小的一部分。个人而言,几乎没有上过用中文作为媒介的课。(如果不算粤语)相反,英语对于一个文院学生的重要性可能会远超过中文。全英文授课,reading是英文,tutorial是英文,更关键的是,写的paper是用英文。刚开始听不懂课,录音机录下来听是很正常的。(虽然我没有,因为没有时间重听--)第一次的tutorial可能会不大敢说话。第一次看reading一页看了一个小时,满页都是查的单词。第一次写的paper就是2500字philosophy的paper。第一次考试就是finearts,当堂三分钟分析一幅画,连着分析六幅之后写了一张essay。第一次期末考试就是关于孔子的Englishdebate,除了我几乎都是nativespeaker。第一次上literature的课,一个星期就是一百多页的reading。第一次上西班牙语课,什么都没有听懂,因为教授用西班牙语教西班牙语。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像是挑战,不过更多时候我们自己的能力和适应性会带给我们惊喜,只要我们不畏惧挑战,也不在事前被忧虑打倒。

然后介绍下我自己的curriculum。我的degree是BA(BachelorofArts)。BA的要求是至少有一个major,至多2个major或者1个major和2个minor。Major和minor大部分由artsfaculty各个school提供。

列表如下:

(摘自http://arts.hku.hk/BAprogramme/2012/curriculum/majorminortable.html)

这个列表可以说明的是,BAStudents几乎没有必修课,因为每个人潜在的major不同。因此选课非常具有自主性。另外补充一点,BAStudents可以选修其他faculty的课并且declare其他faculty的majors/minors。例如SocialSciences的psychology、sociology或者商科的marketing之类。我自己的选择可能会是doublemajorinphilosophyandfinearts,同时学习几门外语例如SpanishandItalian.(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好些BAstudents都会同时学习两到三门外语,尤其是localstudents)

我自己的第一年第二学期可选的courses示例如上,完整列表长度再乘以二。而每一个分项的具体课程有数目不等的多门。具体的关于BA的要求请见官网。总的来说,BA课程的丰富性与学生的多样性是比较适合个人发展的。一方面,可以在artsfaculty里面见到各种各样有独立人格、有趣态度的人,无论是professor还是students;另一方面,课程本身就非常interesting。更重要的是,至少对于我而言,BA的coursesareexciting,inspiringandeventhrilling。那种感觉是在一堂philosophy上人生观的被撼动和重建,是fineartstutorial上想跟tutorargue的冲动,是复习reading时的享受和愉悦。如果说一件BAcourses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enthusiasm。对学习的热情,对交流的热情,对文化的热情。对活着的热情。但是,HKU的artsfaculty的不足或许在于缺乏实用性的课程,例如绘画、雕塑、动画、作曲等等。因此对于有一技之长并想要拓展它并以此为业的人,HKU或许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

这篇急就章,仅草草描绘了我与之相处了一年的母校,有一些地方可能词不尽意,有一些话可能还没来得及说。IlovemyselfwithHKU。这算是个总括的感性些的表达吧。与开头时候一样,希望各位能带着自己的判断来看这些话。每一间大学都能带给她的学子独特的领悟和体会,其间并没有好或坏的区分。希望各位能发现并享受你们的她所能带给你的一切。也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能认识你们、和你们一起聊天。祝,大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