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 学校综述四

文/高2011级22班徐诗鑫

“回头想一想,在我眼里交大如果拟人的话,是一个面容清矍的学长,戴一副眼镜,穿着不时髦但是干净朴素的衣裳。没有女朋友,也不富裕,白天在工厂里帮着工人摆弄各种设备,夜里在昏黄的灯下伏案翻书写作,风吹着窗外的梧桐沙沙响,他抬头揉揉眼睛,已是夜深。他和周遭的社会仿佛格格不入,却又在踏踏实实的做着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他爱干干净净的活着,爱和小朋友在一起,爱唠叨些以前搬家的故事。接到朋友的电话说过的很好,他欣慰的笑着,问他是否孤独,他说习惯了。交大在我眼里,就是这样。”这是我在人人上看见的,拿来和你们分享。

前面几篇对交大的介绍已经差不多了,在这里我稍微补充一些。

交大是双院制,分为书院和学院。书院一共有八个,非学术的问题都可以找书院。学院和你专业密切相关,交大牛逼的专业电气,机械,ACCA,能动,管理。如果上不了这些专业,就不要来交大了。其实你能上这些专业,完全可以选择去北上广一些名牌学校了。

大一大二每学期早上跑操盖章,正常情况下26个及格,30个满分,而且每周最多跑两次。若不及格,大三大四继续,毕业前未跑及格四个学期,不发毕业证。大二有必修太极,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挂,第二次过。同样大学四年不通过者,不发毕业证。大一在宿舍是不能上网的。宿舍都是四人间,除了崇实书院宿舍是上下铺的形式以外,其他书院宿舍都是上铺。宿舍有独立卫生间,可以装空调,但是洗澡都得去公共澡堂。食堂主要是东西两个大食堂,还有几个小的清真食堂和面屋。每个节假日,学校都会发加餐卷。交大的地理位置在西安二环以内,交通还算方便,大学可以把西安主要名胜看一遍。

下面谈谈交大的发展,主要是学校政策,学术方面。

《西安交大发展之我见》

近日忽看大家对交大发展议论纷纷,一时兴起,索性写一些东西。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自古家国一体,治国,治家,治校看起来相差甚远,但道理大多是相同的。

一、问题

交大问题很多,论文不济,科研软弱,排名下滑,千头万绪,不在此一一表了。历来千头万绪,需要举纲张目,抓了总纲,其他诸事也就好办了。

总体说来,交大之问题,可以归结为三。1缺乏明确定位;2缺乏长远规划;3缺乏志气。

首先说缺乏明确定位,交大的定位虽然国家有定位,九所。但自己一贯没有明确的定位。交大要做北清一般的领军者,要入浙大一般的求大求全,中科大一般的精致有特长。还是别的?

说起交大的定位,历来人会说朴实踏实就是定位。首先,朴实踏实是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的气质。其次,即便是定位,也是贬义居多罢了。就如说一个人一事无成,唯有作风踏实而已。因此,交大的发展首先要明确,交大是要安做地区小霸,还是立足西北面向世界?如果是前者,当今世界不上即下,纵然有“九所”金身护法,地区小霸我看也不长矣。

再说缺乏长远规划。什么是长远规划,和上一个问题有所联系。就是要对什么时间,什么阶段,发展什么样的特质,学科,部门,实现什么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划。这种规划是具体的可行的并且是有明确超越的。可惜,我们还未明确见到这样的规划。

第三缺乏志气。大秦帝国里商鞅变法时候说一句话很有意义,国家战力,不在人数,不在器具,在战心。交大之所以逐年下滑,固然有别的原因,但是也与交大的自我沉沦有关,上上下下缺乏振兴的志气,学生昏昏,把落后当做习惯。老师早已习惯,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至于行政层,好坏都一样。也就那样了。长此以往,交大就成了一个死不死,活不活,上不去,下不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一个样子。

以上都是纲,其余之类的具体问题,我就不多说了。重点说说怎么发展才是关键。

二、发展

1交大的定位

正如我们刚说了,定位是关键。交大地处西北,资源有限是事实。但是通过重点突破,保持特色,依然是有竞争力的。食家有谚“一招鲜,吃遍天”就是这个道理。交大,不应该成为像浙大一样求大求全。也不适宜如科大一样精致特色。浙大是集全浙江省之力而建一学校,中科大背后是中科院,也有自己的输血管道。交大不同,亲娘不疼后娘不爱的。因此,交大应该通过自己的结构调整,形成自己的优势。

具体来说,交大应该是定位于:规模适中,研究优势明显,若干学科全面突出的国际强校。

首先说说规模适中。交大的经费,我不知道,估计杂七杂八所有加起来,应该有5-7亿之间。但是,正如朱镕基当年搞改革说了个话,“中国财政收入不少,都是吃饭财政”交大差不多也是一样。因此,每年其实也是入不敷出的。这样一个渠道,其实并不支持太大的规模。目前交大所有学科全面铺开,看起来声势很壮,但是无疑分散了精力。

再说说学科优势。

具体的学科,自有学校领导来定,我不好妄言。但是无疑,交大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想当年杰克韦尔奇主政GE,说了一句话,我不问你们是干嘛的,五年做不到行业前三,就撤掉。交大其实也是一样。交大现有20个重点学科,应该重点围绕重点学科构建学术群落,而不是应该全面铺开。比如,交大也可以立一个规矩,所有学科,五年之内不做到全国前十,这个学科就关停并转。后进学科可以落后,但是要有具体的发展和振兴建议比如提高10名或者20名。做到的重奖,做不到的拉倒扯淡。不信激不活死水一潭。

再说研究优势明显。

中国的事情很奇怪,学生选学校是重名气不重实质。所以说起来,本科生的教育虽然事关大计。但是其实重要性不大。况且本科生的教育很好解决,把教授博导院士们全赶到教学第一线强制给本科生代课就是了。不算太大问题。现在的关键是研究优势。交大要做什么研究?才是我们的关注点。正如我们可说,我们不比北清,北清地处皇畿,就是p大个教授放个p也是香的,自有皇家媒体蜂拥报道。交大不同,因此交大的策略应该是立足于自身优势,通过研究进行自身的挑战和创新。具体来说,应该鼓励老师,引导研究者去研究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学科。这种学科要么是解决吃喝拉撒的民生问题,要么是重大的科技创新,要么是国家的社会决策的重大问题。诸如此类,要引导,强化教师对时事国家需求的敏感程度。做学问不是不问世事,既要基础雄厚,也要抬头看天。这才是交大图霸的基础。

2交大的规划。

首先,一国,一家,一人都需要长远的规划,这一点毋庸置疑。交大也有,但是如上所说,交大的规划依然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规划。这种规划对内是一种激励人心的手段和目标,对外也是一种宣传。当然我们不赞成如北清那样,宣称2013年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看2033年也不一定。但是交大的确需要一个明确的计划。要长、中、短期计划结合。要让大家有所进步,能看到进步。比如2050年建设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这种虚无缥缈,copy官方文件的说法基本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要有明确的计划。具体如何,我们外人不能说,也说不好。但是大方向是确定的。

其次,规划的目的在于确定重点,要形成明确的研究群落。历来世界学科的发展都是成家成派。远有哥本哈根学派,近有矽谷之类。交大的目的在于何处?要有明确的定位,然后大告天下。巢穴铸好了,才有凤凰来栖。

3人心

一国一家一校,人心一去,志气一丧。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此,崛起之治,在于上下一心。这种心不只在学生,更在老师,更在管理层。因此,如何激发人心,重新奋发崛起,才是关键。至于办法,方式很多,就不一一叙述了。

4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折腾

交大犹如一个久病之人,千头万绪,要想医治,不能都动,也不能不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就是,该动的地方要大动,动的天翻地覆。能不动的地方就少动,不动。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书院制有何必要。可能书院制的出发点是好的。可能重在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全面的学生。可是,万事万物一旦搬到中国,就变了味了。其实打破学科界限很是容易,让学生自由选课就可以。目前看来书院制形大于实,好处还未显现,但是弊端很明显。多了一堆行政岗位,如果算来,估计处长科长又多了一走廊。自来中国吏治,都是能上不能下,上则皆大欢喜,下则如丧考妣。不理解学校为何自己自缚手脚,为未来改革又添阻力?

5吃饭财政-机构精简

正如朱镕基当年感慨,中国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全都养了人了。交大一样。要图发展,也需开源节流两头着手。因此,机构有必要进行控制。上面说了书院制白添一走廊处长科长一样。位子都让旧人占据,何来的新人气象?腾飞腾飞,没有才具之人,交大哪里来的重新腾飞一说?

在中国2千年的历史上,冗员从来没有解决过,即便解决也是一时解决。因此从来没指望这个能真正解决。但是对交大而言,挪一挪位子,腾出来关键岗位还是可以做到的。

6引进人才

人才之重要性,不用多说。但为什么放在最后才说,因为引进人才说难难于上青天,说容易也很容易。当年秦国求贤与野,穷的叮当响,照样引来商鞅大才。自古贤者,不在乎名不在乎利,在乎能做事,做的顺畅,做的舒心。人才来了是一回事,能不能用好,敢不敢用,则是另外一回事。只要制度解决好,人才能上位有前途,人才之事不用过于担心。所以,关键在于内在环境。而且,交大需要的不是一两个人,需要的是一批有理想有骨气有才干之人。说来说去,关键是有没有求贤之心,求贤之能,和用贤之量。

三、改革之难

最后谈谈改革之难

中国改革之难,其中盘根错节,外人根本无法知道。所以纵如朱镕基一般强势铁腕,也不由落得灰头土脸。想当年,老朱当政上海,一个公交售票员殴打孕妇导致流产,老朱震怒,下令严查,开除。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所以老朱说,我一个市长,连个售票员都没办法,我还能做什么。

再说说裁员之难。前面说了,中国历来都是能上不能下。大凡改革,只要不触动自己利益,没有不叫好的。只要改到自己头上,轻则骂娘,重则到处煽风点火,写匿名信,到处告状,再重点的,喝药跳楼。总之不弄的风风雨雨你死我活的不罢休。所以老朱当年说一百口棺材自己一口,估计最后也没用上。况且中国历来重关系。管理学有一个理论,小世界理论,说的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不会超过六个人。所以,只要想找关系,总是能找的到的。今天你动了我家大姨夫的位子,明天我就给你小舅子好看,如此种种,无疑又为改革增加了困难。况且今天之中国,好人坏人根本分不清,好人为了做事,也做坏事。更何况纵使清廉如包公海瑞,也难保自家大姨小舅子,三婶婶的外甥女婿做坏事,所以大家就在一锅里边搅和吧。所以老朱最后辞职的时候老泪纵横,我实在是没办法。当年说三年之期,我看再给我三年三十年也未必。

历来改革成功,举目世界,无论商鞅变法,德国铁血俾斯麦之类,无外乎上有天子死撑,中有权臣主持,下有一班能员干吏,外有民心支持。以上所说四点,凡有一条缺失,改革必然失败。所以大秦帝国里老太后说了一句话,改革改革,就是"新旧两拨人掐死架",由此可看其惊心动魄。想当年,郑sir上任之初,雄心勃勃,一时学校民心沸腾。无奈以上四点除了有些学生心外,都不存在。校长以一己之力企图撼动整棵枯死老树。最后只能是疲于应付人事,导致身心俱疲,无力再战。所以交大改革要成,首先府院要和,其次上下一心,再次是有一班知耻而后勇的中流砥柱铁班底,下有新人为支撑才行,不知以上几个条件,交大现在有几个?

所以改革之难,不是外人可以指手画脚的。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可缺。更为重要,改革者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历来改革,商鞅车裂,俾斯麦晚年凄惨,赵武灵王囚死野外,王安石遗臭万年。改革者莫不是以身家性命作为担保,所以改革者没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和勇气也是不行的。所以说改革之难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来说去絮絮叨叨一大堆,还是言归正传。交大之发展,没有动作不行,不振作也不行。定位,目标,人心缺一不可。总结一下,应该以明确定位为首要;其次制定具体发展计划上下一心;再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重点学科构建群落,关停并转落后学科;再次是形成制度;其五是内外一心,权力,人心,权臣,班底具要为改革铺路;最后是不畏艰难,改革者敢于犯险。具体种种,前面说了一大堆了,不必再说了。

总体而言,交大根基厚重,虽然目前看起来有些昏昏,但一旦振作,腾飞之时也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