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 土木水利学院

本文于2013年录入/高2011级3班 罗圣西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成立于2000年,由当时的土木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合并而成,并将当时两系工程管理相关专业整合成立建设管理系。土木水利学院的成立,形成了“按一级学科建系,按二级学科建所,按相关一级学科群建院”的学科布局。在人才培养上,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共同形成“工程技术加工程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学研究上,重视基础研究、注重工程应用、适应国家需求、推动学科发展。

# 专业介绍:土木工程

# 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力学和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广阔的国际视野国际化的视野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所需 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训练,能在房屋建筑、地下结构、桥梁和道路工程、抗震防灾、交通工程、等领域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 就业方向

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可被推荐免试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每年有7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录取为本校、其他院校和国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或直博预备生。其他毕业生多到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和研究机构等单位工作,供需比例达1∶8以上,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科系之一。

# 专业课详细介绍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

课程内容:结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受力计算等。

学习目标:掌握基本的结构力学计算方法,为后续结构分析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看法:第一门专业课,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使用教材:《结构力学基本教程》,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

课程内容:主要讲述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

学习目标: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笔者看法:为混凝土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使用教材:《建筑材料》,张君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钢筋混凝土的基本受力性能和结构设计方法。 学习目标: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

笔者看法:核心专业课之一。

使用教材:《混凝土结构》,叶列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钢结构

课程内容:讲授现代钢结构的应用和特点、设计方法等。

学习目标: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

笔者看法:核心专业课之一

使用教材:《钢结构原理与设计》,王国周、翟履谦,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专业介绍:建设管理

# 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牢固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熟练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的建设管理人才。

# 就业方向

项目评估师、咨询专家、项目经理、建造师、工程师、计划经理等。建设管理系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可择优推荐免试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极为紧俏并广受用人单位欢迎,主要就业于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与咨询、金融与投资、涉外工程等企业和设计、教学、研究、公共管理等机构。

# 专业课详细介绍:

课程名称:运筹学

课程内容: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和算法等方法,寻找复杂问题中的最佳或近似最佳的解答。常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特别是改善或优化现有系统的效率。研究运筹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实分析、矩阵论、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和算法基础等。

学习目标: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知识及运用方法。

笔者看法:核心专业课之一。

使用教材:《运筹学》,钱颂迪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内容:工程项目策划、组织管理、造价管理等。

学习目标:引导同学们按照项目管理理论去分析工程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笔者看法:核心专业课之一。

使用教材:《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吴涛、丛培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专业介绍:水利水电工程

# 培养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旨在培养面向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培养视野开阔、基础扎实、技能全面的创新型水利工程高级专业人才。

# 就业方向

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可择优推荐免试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生主要进入大型水利水电企业,国家部委等。

# 专业课详细介绍

课程名称:流体力学

课程内容: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等。

学习目标: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看法:重要。

使用教材:《工程流体力学》,李玉柱、贺五洲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土力学

课程内容:系统阐述土的基本特性和土力学基本原理等。

学习目标:能进行基本的土体应力、抗剪强度等计算。

笔者看法:重要。

使用教材:《土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 感想分享

作为一个在清华待了还不到一年的人来说,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实在是没有达到多么充分的程度,在很多时候我自己还得向学长学姐请教问题。所以我下面所谈的纯粹是一些个人现阶段的感受和看法,大家如果真想对学校和专业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有条件的话可以询问一些更高年级的学长学姐,这样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准确的信息。

关于清华,没有太多可说的。正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清华确实是牛逼,牛逼的学生、牛逼的老师、牛逼的校园。但是,有一点外人常常忽略的是,之所以清华能到这样的程度,那是因为这个园子里的每个人都在逼着自己前进。其他学校花十个学时学习的课程,在清华只给你三个学时,这 使你不得不把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完完全全地利用起来。正是这样的在学校里长时间的压力,使清华人进入社会中后觉得做许多事情会比其他人更为简单。

如果把上面的话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那就是在清华“累”。而这样说来,土木工程专业则可能是“更累”。在学校,各种课程、实验,把每一个土木学生特别是大二大三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而工作以后,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你所要承担的压力又要大过其他绝大多数职业,因为你 要为你画出的每一张图负责,而这些图可能影响着人们能否有一个安全的家、学生们能否有一个安全的教室。

不过虽说是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薪酬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如果就业于一些比较大的房地产公司或者设计院,其薪酬水平应该也处于清华毕业生的上游。对于那些想读完大学后及早工作的同学来说,土木工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专业。而对于那些以后想在科研方面有所发展的同学,本专业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土木方面的科研,特别是结构方向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研究领域也基本上被开拓得差不多,所以想在科研上取得跨越式进步的机会比起其他一些新 兴专业小。不过这也仅仅是一部分人的看法,这次清华获得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其中一项就是土木系聂建国教授所进行的大跨度组合结构的研究,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可能在结构方向的科研领域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掘。

说到这里,还有必要提一提土木建管系在本科四年里主要的两次分流。一次是大一结束时的结管分流,这次分流后大概有30名同学会进入建设管理系继续学习。另一次是在大三,土木工程专业会分出结构方向和交通方向。总的来说,这两次分流所分出的专业在研究对象、方法,毕业流向,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

首先,关于土木工程和建设管理,现在一般认为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领域更为专一,强调对某 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建管的研究领域则比较宽泛,需要学习者学习工程、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本科四年,土木工程的学生的本专业学习任务更重,而建设管理方面则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主动去学习,比如修习经济、法律的双学位,或者更早地前往一些房地产公司实习。关于本科毕 业后的走向,两个专业也基本上都分为就业、国内读研、出国三个部分。

就业方面,土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说比建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读研方面,两个专业都有一定比例的推研名额,推研难度相差不大,考研的情况也差不多。两个专业相差较多的是出国方面,土木专业结构方向出国人数较少,一是由于经费原因国外结构研究已经逐渐减少,二是因为清华的结构方向的研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而建管方向的出国比例则较大,并且所选专业方向也并不局限于建设管理,金融数学、工商管理等专业都有申请成功的案例。总的来说,土木专业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而建管则有相对宽松的时间自己分配。

关于土木工程中的结构方向和交通方向,就我目前的了解,主要差别体现在一下几方面:一是,结构方向主要是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结构计算然后绘制结构图纸,主要学习力学、制图方面的知识, 而交通方向则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交通的研究,主要学习内容是编程和统计方面的知识;二是,结构方向以后的就业范围包括房地产企业、建筑设计院、大学、国家部委等,而交通方向的就业 范围包括交通规划院、大学、国家部委等;三是,交通方向的出国比例要高于结构方向,国外这方面 的研究要比国内进行得更多更好。

以上就是我一年来在清华学习的一些感想和一些对专业情况初步的了解,仅供大家参考。

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多和父母、老师商量,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兴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我们以为,我喜欢军事,所以我应该填报国防相关的专业;我喜欢看书看报,所以我应该填报中文相关的专业;我喜欢拆机刷机,所以我应该填报电子相关的专业。但是实际上,我们自己以为的这些兴趣,可能在他人看来十分平常,我们自己以为我们在这些地方有些天赋,但可能实际上只是来源于自己不断的自我暗示。如果你不是在某些方面确确实实做出过些东西,比如你真的经受过长时间的军事训练并且享受它,比如你真的写过许许多多的散文小说评论并且享受 它,比如你真的自己装配过一个机器人一个遥控飞机并且享受它,那么,多听听父母和老师的意见 一定没有坏处。他们对你的了解和判断,在很多时候会比你自己的准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