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 谈谈北大心理学院

本文于2017年录入/高2013级8班 黄韵榛

去年北大心理学系更名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字长了,人数却没怎么变化,一个年级还是只有一个班,大约40人左右。作为一名心院大四老学姐,我在此用大白话简单谈谈我们院学什么,做什么,毕业之后能找什么工作。

许多人把心理学等同于心理咨询,或者将其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读心术”“色彩心理学”等建立联系。实际上,心理学没那么玄乎。大一时,老师们会特别强调心理学的科学性——事实上,就连心理咨询也不是自己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的领域。与其他领域类似,心理咨询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实证研究证明某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总的来说,北大心理学院属于学院派,注重科研,所以从本科开始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这样才能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

正因这种培养目标,老师们特别欣赏会读文献、能提问题、思维严谨的学生,这也是研究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大一进校时,大家看的几乎都是知网和万方的中文文献,随后会慢慢过渡到阅读英文文献,因为高年级课程可能会涉及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而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往往比较落后,所以需要通过英文文献了解世界上其他研究者(主要是美国和欧洲)都在研究哪些内容。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实验设计,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控制住各种混淆变量的影响,方法上精简巧妙,这样的研究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想要做出好的研究,就需要多看相关文献,多思考,多与老师同学交流。

我个人认为心理学院的专业课是很有趣的,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许多课程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独立或小组完成研究设计,这时候就有较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前人文献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和实验设计,如果做得好,有的老师会鼓励你真正去实施这项研究,做出好结果还能发文章。相比之下专业必修课稍显枯燥,主要知识点必须背下来,不仅是考试的要求,也是更好完成后续学习的需要。

虽说科研方面的训练是心院的主流,我们学院还是存在不少“非主流”。心院本科生毕业后转方向的同学不少,对经济感兴趣的就保研去了光华(这条路竞争很激烈,gpa得够高),编程能力强的就保研信科学cs,数学好的就去做了统计。除此之外,每年也有一两个同学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工作内容与心理学关系不大。

关于毕业去向,据我所知,我们级的同学大部分保了本院的研(我们院gpa排名前90%的同学都有保研资格),少数同学保了外院(我知道的光华有2个,信科有1个)的研,有一个同学留京工作。今年出国的同学不多,目前已确定的有1个去University of Florida商学院读博士(由实验室老板点对点推荐,做的仍是心理学组管方向的研究),1个去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读硕士(我室友,读的是一个类似于用户体验的专业,是和心理学靠边的交叉学科),还有1个去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医学院读心理咨询硕士(我会去读两年硕士,但美国大多数心理咨询项目设在教育学院下;另外,美国的社工(social work)专业也能做心理咨询)。

美国心理学博士申请其实不太容易,去年和今年各有一个申请发展心理学博士的同学一个offer都没拿到,被迫gap一年,两人都是年级里成绩很好的学生。去年那个学姐今年申请了用户体验方向的硕士,成功拿到offer。再以我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某同学为例,我们都想申请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和他成绩都还不错(我大二、大三学年gpa年级第三,他在清华排名也很靠前),英语也不差,大三暑假分别去了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和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做了暑期科研,拿到了美国教授的推荐信,仍然没拿到博士的offer。基础方向(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相对来说更容易出国。根据我的了解,美国心理学博士项目在本土竞争就很激烈,为了增加竞争力,美国大学生毕业之后往往会gap两年,先在实验室做两年的助研才会再尝试申请博士,因此我们院的本科同学在博士申请方面不占优势。其他国家的博士项目申请情况我不太了解,在此便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