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3年录入/高2012级5班 雷浩然
燕园的众多南开学子中,我还只能算是个新人,不敢于专业介绍、学校概况等有所妄言。于是乎,今年我唯一能做的贡献,只能是借这本集子吐吐感想,发发牢骚。言者多为半年北大生活之所见所感。若有兴趣,可以之为参考,窥大学生活之一斑。
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哪所大学的学生,其主业仍然是学习。否则,大学便不成其为大学。所以,请原谅我开篇就谈学习。
北京大学得以雄踞中国教育界百年之久,所仰仗的,便是其不同寻常的学术氛围。之所以用“不同寻常”,而非“无可比拟”、“十分良好”等修饰词,是因为在我的眼里,好与不好,皆由外人评说;而身在其中的人,感受的最多的,其实是自由。大学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也。
就拿化院一年一度的信息检索课来说吧。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高效了解世界领先的科研进展。考核的形式是用一学期的时间自己设计研科研课题——比如合成一个新药之类的,完全自由——并且用尽可能多的世界范围内的权威依据支持课题的可行性,然后接受所有选这门课的同学的公开检验。最后的分数,老师打分占三成,剩下七成全由同学打。最极端的一次,某生选了这门课之后,研究了一学期气功与有机合成的关系,最后将他的结论公开展示,评价还相当不错。该课在其它高校多为研究生课程,直接为高校科研服务。而北大在本科一二年级就先行开设,不得不说是培养创造力和自由思维的启蒙创举。
北大的老师,尤其是年长者,大都喜欢看到学生拿着paper或是自己的推导结果到办公室去找他们评理,说课本上哪句话那幅图搞错了,我这个才是对的。我的普通化学课老师,就在他的办公室电脑里放了一个word文档,专门用来收集学生给他指出的课本错误。
化院的情况,只是整个燕园的冰山一角,更何况我只是在谈学习。要真正理解“兼容并包”四字,四年也未见得可行。这大抵也算是北大别样魅力之所在吧。拜自由之精神所赐,北大的众生中,特立独行之佼佼者,一定比国内其它任何一所高校都多。这似乎是在暗示——在规划大学生活这一点上,你将拥有近乎绝对的主动权。
事实也的确如此。
到了北大,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以前有多狭隘,狭隘到用月考分数来预言一个人今后的生活轨迹。在北大,并非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考试分数,大多数人也不会因为一次考差而沮丧。大学生活,有的不仅仅是考试。强者的定义,由高中的考试排名靠前者,推广到了目标明确、理想远大,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的人。这个领域可以是学术科研,可以是社团活动,也可以是公益事业,但绝对不会是考试分数。
所以,不要以为大学除了考试,其他的事都没有意义。北大的红墙里,最没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用考试分数作为大学四年的终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有理由不认真听课,不努力学习。在北大,只有真的认清了自己的道路,并且坚信这是一条好路,肯于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你才有了充分的理由不去考试,甚至是退掉课程,转院转系,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我眼中的大学,便是如此。
但自由总是有代价的。对个人而言,在解除高考思维定势的束缚的同时,人容易变得浮躁,变得不踏实、不靠谱。
自由的后果是信息量的爆棚。一件事情,学术问题也好,社会现象也罢,就是寝室里的四个人,也常有四种看法,而且因为是北大,各人也就往往具有各人坚不可摧的依据,谁也别想驳倒谁。课堂上更是如此。日复一日地置身于一个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听谁信谁,全凭己断。一句论断,一个数据,究竟是苦心钻研的结果,还是浑水摸鱼的跟风,究竟有多少人能明辨。如你我一般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听得多了,思维难免会乱起来,会一点一点丧失主见。
于是渐渐地,这片园子里,踏踏实实地泡图书馆的人少了,整天在人人网上指点江山的快嘴们多了;努力学习的人少了,跟风吐槽的人多了;肯静下心来钻研难题的人少了,以各种理由转专业的人多了。
曾经问过一个想转经济学院的化院同学,问他为什么不想学化学了。答案是没意思。又问他今后学了经济,出来想干什么,他一脸茫然的看着说还不知道。
就我所见,在今天的北大,转系变得和分手一样容易和频繁。转系固无过,奈何越来越多的人是抱着避重就轻的心态而转系的。
或许,浮躁是这个时代的符号。北大也好,清华也好,无一幸免。你我能做的,唯有秉持踏实与慎重耳。多看些书,少打游戏;多看电影,少看那啥片。用厚重来填补寂寞的时光,用坚持的恒心来面对学习的挑战,用远大的理想来标榜作为北大人的自己,哪怕被“懂得享受生活”的闲人们视为奇葩另类。面对新鲜的人和事,多一份考虑,而不要像原来那样不假思索地投入其中。不要以为敢为人先就是北大人。
说点轻松的。
话说燕园一度为和珅的私家园林,其景色之秀丽,布局之考究,与皇家园林别无二致。以未名湖南岸为界,北大可划为南北两部分。南边多为教学区,平时上个课,吃个饭什么的,完全可以满足三点一线的所有需求。但北边的湖光山色、四合庭院,朗润园、校史馆、临湖轩等,才是北大深厚底蕴之所在。如果你到北大来,学习之余,不要忘了北边柳映碧波,花开正好。
祝各位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雷浩然
于北京大学39楼
2013年5月14日星期二
学校综述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