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6年录入/2015级16班 张雄杰
学弟学妹们:
当我接到这个任务时,诚惶诚恐,此文放于篇首,作文者必有优异之成绩,或必有华丽之文风,想想自己何德何能,与后文同辈相比,不禁汗颜。思虑甚久,终于下笔,还是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和你们谈谈大学,谈谈未来。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所以眼界之长远,谓之心向之宽宏,借此以抉择,重在不悔。
首先要恭喜你们闯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不管结果如何,每一个千军万马后留下来的勇士都值得敬佩。即使你们离开了南开,但承载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精神,仗剑天涯也不惧。师长的教诲,同窗的祝福,桃李湖沁人的芬芳,三友路斑驳的树影,都是你一生最美的回忆。无论身在何处,南开,都将是你一生的骄傲与荣光!而你倘若有坚定信念与明亮希望,心如磐石者也定会在未来,成为母校的自豪!
当我们眼中大学发出征稿推送时,我用了八个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来评论这个活动。我们接受了13 14级学长学姐们对我们的指导,沐浴了南开三年和六年的教育。乘过凉,该到栽树的时候了。如今,树已栽成。愿此树能为你们提供或多或少乘凉的阴凉。一字一句,均是大学生活里的一点一滴,字字珠玑,句句诚心。怀着我们所有人的拳拳之心,为你们开辟一条通往未来选择路上的捷径。
填志愿的时候,老师的意见固然重要,但也不应忽视学长学姐们的经验教训,我们站在同龄人的角度看大学,看专业,看未来。我们相信,我们经历的,你们也一定会经历,我们为你们扫除荆棘,拂散迷雾。纸上学来终觉浅,有的时候,我们在大学在大学的亲身感受比机械的论文发表数量,教授数量,官方的大学介绍,以及大学排行榜更有血有肉。因为,我们用几年的青春为你们展示一个真正的大学。
我们把自己对南开的爱与留念倾注于此,希望你们能找到属于自己最合适的那条路,期冀每个南开毕业生都能闯出自己的大好人生,无负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
在填志愿之前,想一想自己的未来,要从事的职业,要工作的城市,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志愿志愿,志向与愿望的结合,你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然后问一问老师,翻一翻这本文集,找一找学长学姐。在如海浩瀚的院校专业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于心无悔,便足够了。不烟不茗而自芬芳,流淌着南开血液的你们,镌刻着南开傲骨的你们,承载着南开精神的你们,一定能找到属于你们那一份花开烂漫的崭新岁月。这本文集收录了许多大学,有的大学可能不在你的考虑范围内,但还是建议你们翻一翻,看一看。里面或干货,或鸡汤,或心路历程,相信以南开学子的聪慧一定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九月,大学见。
学长自己混迹于北京某211,也许正在看这本文集的你们中很多人会比学长优秀,会比学长拥有更光辉的人生。到那时,学长会在台下骄傲而自豪地看着聚光灯下的你们,念着公能校训,唱着月异日新校歌,想起沙南街一号,那个我们把一生青春回忆珍藏的地方,那个我们曾经哭过笑过奋斗过思念过的地方。
巍巍南开。
文/高2014级7班 李翠
“我不能答应你 我是否会再回来 不回头 不回头的走下去”
2014年6月8日,英语考试结束的那个下午,我走出考场,走在三友路上时,内心反复唱着这几句洒脱的词,风也潇潇,叶也潇潇。
时光一如流萤,怎么抓也抓不着,当暂且止步回头看时,便已是匆匆一年。如今回首,南开于我们,是青春,是梦想,是一步一步稚嫩的脚印,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仍怀念在清清荷香中携挚友漫步桃李湖的惬意、在漫天黄叶中徘徊三友路感受春的诗意;还记得与不已报众友谈天说地的情景;也听说曾参与创立的木铎金声、南开模联正欣欣向荣。
这些美好的记忆是如此令人难以忘记,毕业以后每次想起都会倍感温暖。
从现在起,对2015级的你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名“南开毕业生”,你们也将被称为“南开校友”。南开告诉我们,要追求卓越,要出类拔萃,要允公允能,要日新月异。带着南开精神,怀揣梦想,不回头,不回头的走下去。
作为校友的你们与我们,是时候对这段时光说再见,也是时候对南开说再见了。
“再见,再也不见,再次相见。”
高考结束之后,与高中生涯说再见;大学开始之前,与南开再次相见。
这本书便是我们作为南开人与你们的再次相见。我们亲身经历着大学的一砖一瓦、一茶一饭,并以一个南开人的视角跟你们分享大学的一切。这些分享有些是对学校的赞扬,有些是单纯的吐槽。不论它的内容怎样变换,这都是我们所想带给你们的礼物,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祝你们毕业快乐!
南开人在大学等你。
文/高2013级21班 张浅吟
我们在2010年的9月踏入南开校门,在2013年的6月毕业。九月是夏末秋初,硕果的香气还在被金风吹来的路上;六月是盛夏,春天的花朵落尽,留下满地树阴。三年校园来来去去,三友路腊梅几度,津南村一番变迁,桃李湖本是田田荷叶,而今是白水茫茫。只是进门一路的行道树依然遮天蔽日,在各种天气里织成一面有声的帐幔,让我们在异乡时,常想起重庆多雨的春夏秋冬。
三年时光真是很快。想想在教室里伏案疾书,在办公室里请教老师,夜色里踏着暖黄的路灯光回宿舍,中午打球到汗流浃背后奔向食堂,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而每个重庆南开人,都会记得田校长在每年开学典礼上川味十足的“金秋十月,硕果飘香”;还有那整饬的校训壁——每次走过一个个大字都觉得心上千钧。“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听了三年念了三年的句子。其实离开了南开,走得越远,见得越多,越能体会到它的分量。
我们来自南开,我们的大学在天南海北。你们对这些大学也许一直心向往之,也许略有耳闻,也许不巧一无所知,只是第一次被现实推到了它的名字前。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们,看到无数亮丽的宣传照片,而我们品味它们的一茶一饭,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上写下我们的情感。当你们拖着行囊走进大学,辨识它的道路,走进它的宿舍、图书馆、食堂,你们会觉得熟悉,就像被一个向导引领着,而他的名字叫南开人。
14级有许多很优秀的学弟学妹,从深泉学院到剑桥大学,把南开人的精神播撒到大洋彼岸。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只要在大学里,你不忘记自己的理想,不要认为奋斗的岁月已经结束而尽情安乐,不要因为周围不再有南开的牛人同学而自我满足,而能想到范孙楼的镜箴而言谈行路,能念及八字校训而处事做人,你都会是南开的骄傲。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谨以此“重庆南开人眼中的大学”文集赠予14级学弟学妹。祝贺你成为重庆南开中学的毕业生。
南开人在大学等你。
本文于2013年录入/高2011级10班 李鲲
我在立夏开始提笔写序,也是这份刊物正式开始制作的时间。在这会儿,我想着一个月后读者在做的事情,那时你们刚刚经历人生中最为灿烂的一场考试。请容许我这样形容;在未来恐怕很难找到比这更加美好的记忆了。你或许会不同意,会觉得这是胡扯,又是「过来人」在倚老卖老。但没关系,时间会告诉你一切。
这个日子里,我很怀念在南开读书的日子。我如此怀念迎面而来的绿荫大道,满是爬山虎的行政楼;怀念在三友路上悠闲的时光,在图书馆四楼细数散落的阳光;以及更多记忆中的美好。这是一种共通的情感:对于过去的怀念,以及对于母校的热爱。时光流逝,这种感受如同老酒,越是发酵越是香浓。我相信你们每一位,都拥有这样一坛美酒。
我衷心希望你们能有同样的感受。它驱使着我们制作这份刊物。我们希望它,能够帮助到高考后面临选择的你们。我们将我们所知晓的一切写在里面,有关专业,有关学校,有关我们自己。希望通过讲述我们的所知、标记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方式,能够为你们提供一些参考。
中学时,我们能看到的励志文章,大多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而各种数据也都模糊不清。我曾长期研究过各类励志文章以及诸多大学的数据材料,试图找出一个方向,但所得甚少。在如今,所有的数据都有或多或少的商业或政治价值,这些东西也不例外。因此在我们和大学之间,「有一道深渊」。于是我们不揣冒昧,找了一群人试图揭开这层迷雾。所以你们,在这份刊物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学长学姐的言语。他们不是那些无比遥远的那些励志文章作者,而是曾经在你生活的地方生活过的个体,与你拥有着同样的学生生涯,以及同样灿烂的青春。 也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不「选择」内容。我们邀约尽可能多的人,请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仅此。不要把它当作一份必然正确的「指南」;相反,把这本刊物当作许多人的故事集来看,也许更好。同样,也希望你们不要在意专业与学校造成的分野,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道路。
时光给予我们一段美好的记忆,伴随这份礼物的,是坦然面对自己道路的使命。我有时候觉得这话特别不厚道,但是这是最为诚恳的请求。人生很长,高考仅仅是其中一个分号罢了。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不要放纵自己的青春。青春很美好,还请珍惜。
回到这个立夏。我在中学毕业两年后,坐在北京的教室里写着这篇序言,想到你们看见这份刊物的时候已是盛夏,就忍不住发笑。那会儿也许你正顶着重庆四十多度的酷暑在山城跑来跑去,也许坐着火车飞机在外出旅游的路上,也许还在家里吹着空调吃着冰棍,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享受着高三毕业带来的美好假期。总之是令人羡慕的青春呢(笑)。
接下来还请你们,在享受着美好的夏天的同时,翻翻这份刊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对你有帮助的内容。未来的你们还会看到更多的东西,有的浮华、有的黑暗、还有的充满阳光,但是请无论何时何地,怀着一份平静与理性,去观察,去思考,再对一切作出结论。而现在,请享受中学时代带给你的一切美好,以及这灿烂的阳光。
愚兄在此拱手。
李鲲于北航第四实验楼 2013.05.05
本文于2015年录入/高2011级19班 刘岚羽
其实在月子哥发出这个倡议之前,就在想写这样一个东西。
前段时间回想自己大学都做了什么事情。第一件跳出来的竟是这本《重庆南开人眼中的大学》。
这本册子的初衷,说来惭愧,来源于我和月子姐在图书馆吐槽自己的专业。抱怨当初为什么 没有人告诉我们自己到底要学什么东西,抱怨能找到的关于大学的介绍都是那么冠冕堂皇。
到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在我们处于「万事俱备只欠程序员」的时候,月子哥和鱼妹妹两位大神 加入了我们,并且迅速成为CEO和CTO,最终让《我们眼中的大学》内容渐丰。如果说《眼 中》,对于我和月子姐来说,只是一次年少的牢骚一不小心打印成册,那么对于月子哥和鱼姐姐 来说,就是每年至少三个月的苦心孤诣惨淡经营。
回到这篇东西的要求上来。对我来说,这四年,我对这个专业看法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这可能源自于四年一直以来对它的成见,也有可能是在经历痛苦的尝试过后,最终发现并没有什 么卵用。
但是它并不影响我度过美好的四年。如果说大学并没有带来专业能力体系的完善,它至少提 供了多样的选择。学术科研、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海外交流……这些都可能会成为你大学的重 心,它同样为你的能力体系添砖加瓦,但它们可能跟你的专业并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现在想说的是,《我们眼中的大学》想要告诉你的,并不是大学到底该怎么过。它只是一 本尽可能以平易近人的视角,告诉你,这所大学的这个专业,要学这样一些东西,学这些东西的 途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不解。说白了,它是一本用户手册,它不是一碗心灵鸡 汤。
我相信,如果让每一届的毕业生写东西,汇成一本《我们脚下的大学》,它仍带着一种标题 党的意味——没有人会写出一篇成功学流程文,没有人会告诉你大学这样走才能走上人生巅峰。
它只是告诉你,你看,走进大学时,大学是这样的,走出大学时,大学又是这样的。